市场走出低谷稳步回暖 超4000只银行理财产品净值翻红 世界讯息

2023-04-14 11:48:33 来源:中国财富网

经历“赎回潮”“破净潮”考验后,理财市场正在稳步回暖。

据上海证券报记者日前的统计来看,一季度,银行理财产品净值持续修复,超过4000只理财产品净值回升至1元以上。

不过,理财市场整体向好之际,权益类等高风险的产品净值波动仍然剧烈。受访人士认为,目前理财公司对权益投资的仓位把控相当谨慎,但长期来看,通过权益理财增厚银行理财收益是大趋势,理财公司应抓紧加强投研、人才等方面的建设。


(资料图)

“破净率”大降 发行量提升

今年以来,银行理财产品“破净”(指累计单位净值跌至1元以下)范围持续缩小,产品发行数量连续增长,投资收益水平表现亮眼。

据记者统计,截至4月12日,全市场有39150只银行理财产品(含银行发行和理财子公司发行)。其中,“破净”产品为1133只,较去年12月12日的5708只已大幅缩减4000多只,较去年11月17日的1971只减少42.52%。

“这主要取决于稳定且向好的股债市场。”融360数字科技研究院分析师刘银平表示,今年理财市场预期相对乐观,不过未来理财产品收益率是否会持续回升并不确定。

理财市场转暖背景下,新发理财产品环比上升。2023年3月,全市场共新发开放式理财产品296款,环比增加58款。其中,固收类产品最多,共274款,环比增加63款;混合类产品次之,共13款,环比减少5款;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权益类产品相对较少,合计仅9款。

投资收益方面,一季度理财公司产品平均期间年化收益率为5.24%,环比上涨783个基点。融360数字科技研究院监测显示,2022年12月末和2023年3月末均披露净值的产品9317只,平均净值增长率为1.3%,各类理财公司平均期间年化收益率均达5%以上。

调整投资策略 降低净值波动

理财产品净值“回血”,与银行和理财公司调整投资策略息息相关。

面对市场震荡带来的产品净值波动,银行和理财公司着手优化产品运作策略、产品的风险收益定位,向投资者提供不同风险等级、期限的产品,提升流动性管理水平。

比如,招银理财表示,通过提升产品备付水平、丰富理财产品系列与策略、加强产品信息披露与投资者适当性销售管理等措施,平稳度过了债市巨幅波动期。2022年全额满足客户对于各类产品的赎回需求,未发生任何兑付风险。

记者注意到,经历过去年两次考验后,理财公司的投资风格更趋于稳健,主要表现在:一是资产配置方面更加谨慎;二是混合估值法已成为封闭式产品的主流估值法,已为投资者提供更平稳的收益。

自去年11月理财产品大规模“破净”以来,华夏理财、杭银理财、苏银理财等各大银行和理财公司纷纷推出主打稳健配置的低波理财产品;工银理财、浦银理财、兴银理财等也在估值方法上作出调整,推出摊余成本法、混合估值法的理财产品。据中信建投不完全统计,截至今年2月中旬,有16家理财子公司发行相关产品共61只。

“2022年年末,银行理财产品经历‘赎回潮’,为留住客户、稳住规模,多家理财公司开始重点推介摊余成本法、混合估值法产品,契合了部分投资者的理财需求。”普益标准研究员李霞表示,当前理财产品净值稳定上涨,净值回撤影响逐步消退。

权益投资仍谨慎 考验投研能力

理财市场整体回暖,但权益类产品净值波动仍需警惕。数据显示,一季度权益类产品净值下跌比例最高,达28.57%,平均净值增长率为1.46%,平均期间年化收益率为5.88%。

以权益投资见长的合资理财公司承压较为明显。例如,贝莱德建信理财旗下所属两只权益类理财产品至今仍处于“破净”状态。“权益类产品风险较高,所以产品净值下跌比例也较高。一般在行情好的背景下,权益类产品的整体投资收益率要高于固收类和混合类产品。”刘银平分析称。

银行和中资理财公司对权益产品的尝试仍较为谨慎。截至今年3月末,固收类产品有30463只;混合类产品有2325只;权益类、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产品相对较少,合计仅440只。

究其原因,主要是理财市场权益投资存在诸多短板,包括客户端、产品端、投研端和机制端等。对于2023年的权益投资,光大银行董事会秘书张旭阳坦言,光大理财对权益资产并不过分乐观,对利率债也不过分悲观,将以提升交易能力而非单纯依赖低波资产来稳定产品的业绩表现。

虽无明显行动,但已有银行理财正在悄悄加码布局权益投资。日前,平安理财相关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其将结合自身定位聚焦绝对收益解决方案,根据客户风险收益特征提供含权占比不同的各系列产品。

未来,加强权益产品布局是大势所趋。“理财子公司需在投研端、体制机制端、产品端和渠道端增强权益投研能力建设,搭建长期权益投研体系,以此提高权益投资规模和占比。”中信建投称。

关键词:

推荐内容